李萌萌 王 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必须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突破传统生产要素依赖,充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坚持改革引领,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根本动力
改革是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通过改革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疏通各种堵点、卡点,为农业与生物、信息等领域跨界融合,以及聚集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为构建起新型生产关系,推进农业生产力变革,可以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要立足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综合提供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科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更好地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给予现代化制度保障。在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素质。有效破除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下沉。通过一系列农业领域的深化改革,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坚持理念先行,把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的突破和生产方式的革新,更表现在农业生产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转变农业发展观,推进发展理念变革,用绿色理念引领农业生产,既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提高农业“含绿量”,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要强化主体培育。加大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知识培训力度,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积极推动财政、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配套,健全资源环境管控制度,进一步优化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二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加大绿色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进一步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形成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三要积极推进涉农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农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打造绿色、健康的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引领农业产业向高品质、高标准、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坚持科技赋能,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传统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的核心因素,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所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农业领域未来新的着力点和增长极。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重点在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第一,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布局。紧追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重视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设备等“卡脖子”难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第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当前,农业科创存在“重研发轻转化”的问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迫切需要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落地到田间地头。要加大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市场导向倒逼农业研发,同时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构布局,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三,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科研成果的应用提供有效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将会朝着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必须要持续满足各方面升级的需求。在强化传统基础设施之外,尤其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数据基础设施水平,构建全域农业数据资源体系,发挥数据要素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以推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人才导向,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保障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批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热情与动力的新劳动者。但目前农业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新农人”数量有限、农业高素质人才流失等现象,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快新农科建设,构建多类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涉农高校应瞄准农业新兴前沿领域,及时调整和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实施农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批知农爱农,同时又具备交叉学科素养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其次要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发展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其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与宣传者。最后要完善农业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健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畅通农业技术人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流动发展的渠道,搭建人才成长桥梁,拓宽人才成长空间。
【作者分别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