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题】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天津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实施纪实

时间:2019-09-10浏览:378文章来源:教务处 蔡勇 宣传部 武冰洁

2018年3月,学校规划实施天津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计划,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课程建设注入了“灵魂”,为课堂教学增加了“活力”。

“课程思政”改革不是单一课程的改革,而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该计划实施近两年来,学校以专业为单位,按照学习成果导向理念,由人才培养目标到专业毕业要求,由课程教学内容到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三个层面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改革,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体系,整体规划、统筹建设、重点突破、层层发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育人成体系

按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计划要求,学校推动实施本科教育全课程全过程“传播•塑造”工程,要求各专业将传播知识、传播理想、传播真理作为构建课程体系,定义不同类型课程分工的首要标准;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总目标。组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任务细化到专业毕业要求,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引导专业按照各自的学科、专业定位,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工科”专业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构建完成以思想政治必修课为核心,思想政治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各门专业课为辅助的“一核三环”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近两年来,学校共立项建设了58项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鼓励、引导各专业负责人和广大教师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学的合理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课程全体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团队引领正能量

学校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现有系、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组织为基础,以课程或专业为平台,按照高水平教学团队评审建设标准,分A、B、C三档给予10-40万元的经费资助,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团队。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中,将价值塑造作为课程的“灵魂”,持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和经验方法交流,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专业成才”,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现已有7支基层“课程思政”改革团队进入校级高水平教学团队评审名单。

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学团队选取了众多真实科技攻关项目,比如高铁中的牵引变流技术、舰船中的发供电技术、中压直流综合电力技术、电磁弹射技术等实例,在教学中梳理、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与国家国防外交、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心怀远大理想,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将来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

除了常规的教学团队,学校还围绕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探索建设了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融合团队,依托纺织学科优势,开设了诸如《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内的诸多校本课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便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深入了解中国,强化文化认同,孕育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如金融学专业的宋佳、李金铭等同学在选修该课程后,萌生了向民间补绣技艺传承人请教学习的念头,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将非遗技艺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成功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示范课堂增活力

按照“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规划,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专业素养和人格影响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讲授不再牵强附会、割裂曲解、生搬硬套,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同频共振的良好育人效果。学校在众多课程中优中选优,开展了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建设、评选工作,立项建设43门“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其中10门课程成为市级“课程思政”精品课改革建设项目,5门课程已被市教委认定为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课程思政”改革的示范课堂。

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无冲突?新时代科学研究是否还需要奋斗精神?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在《专业外语(物理科学与创新)》课堂中找到了答案。该课程聚焦二十世纪物理学发生的三次革命——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爱因斯坦、狄拉克和杨振宁等一批一流物理学家的英文论著、演讲以及往来书信,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这些作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们追求、发展真理的过程,分析他们的价值观,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探索的精神境界。课程从科学史出发,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习惯,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已开设20多年的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们围绕管理学“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为课堂教学设计了四大综合分析专题案例。在此基础上,每学期结合时事热点问题,推出诸如“国家体制剖析案例、绿色经济发展、华为创新发展历程”等单独的探究式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将管理学理论、学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努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

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一样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新媒体导论》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综合素养类课程,曾获评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智能时代新媒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线课程,学生在课下上线学习、查阅资料,课上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了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该课程还建设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随时随地体验新媒体直播和网络舆情分析的实践课堂,用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让新媒体的“新”规则入脑入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三轮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中,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也在按计划同步推进。

学校将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源头活水,激发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课堂的创新活力,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大格局。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我们一刻也不停歇。(审稿:教务处 王熙;宣传部 石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