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大地 让青春告白祖国 ——天工大学子这个暑期“有点忙”

时间:2019-09-11浏览:460文章来源:学生工作部 谷源 校团委 高磊

实践的青春最美丽,青春的实践最有益。今年暑假,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结合市教育两委开展的“新时代·实践行”系列实践活动和团市委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接地气、重温历史树情怀、走出校门拓视野,广泛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传播新思想、感悟新时代,用行动告白祖国70周年,在实践中谱写青春篇章。




图片来源: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


坚定青春信仰,深情重走红色之路。广大青年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教育形式,组织开展各类红色实践,弘扬革命精神,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实践者。学校“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32名学子踏上红色热土,师生同行,赴井冈山开展主题为“溯源革命初心 争做时代新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穿起红军服,与群众们共叙鱼水情,在教学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师生同研中感悟革命精神,坚持生动的红色体验,改“走马观花”为“下马看花”,在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中和立体式国情体察中感悟井冈山精神,师生共同谱写了一支红色歌曲,创作了一首诗歌朗诵,制作了一部微视频,拍摄了一套红色图集,开发了五集线上党史课程,原创了万字媒体推送,在红色实践中传承红色血脉,升华爱国爱党的情感;“青马工程”学员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温“赶考精神”,在西柏坡聆听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下的丰功伟绩,重温入党誓词,感悟革命先辈们崇高的政治理想,体会“两个务必”和“两个坚持”的伟大精神力量;化学与化工学院组织学生党团骨干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历史研学实践活动,以“寻”革命文化古迹、“访”抗战老兵、“传”知青精神、“承”红色革命故事为主线,聆听红色故事,开展社会调研,进行理论宣讲,用汗水浸润黄土地,用快闪向祖国表白,并将延安精神带回校园,延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手臂,厚植红色文化。




图片来源: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


焕发青春力量,深入体悟国情社情。深入祖国边疆,走进政府企业,走进百姓身边开展调查研究,在国情社情观察中增长才干、历练本领。学校组成“天山深处流动的赞歌”实践团赴新疆观七十年变迁。学生党员跨过波涛汹涌的黄河水,穿过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跋山涉水,走进新疆,在葡萄树下听发展,田间地头看新颜,家访当中解民情,走进小学建立“卓管书屋”,通过近距离接触祖国的边疆,队员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祖国七十年来的巨变,深切懂得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热情的讴歌伟大祖国,更要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学子参加天津市南开区的“创新英才 南开起航”青年英才实习计划,奔赴南开区的各个街镇、公共职能部门和辖区内的公司开展岗位实践锻炼,与其他11所知名“双一流”高校和6所市属高校的优秀青年共同在挂职实践中了解国情,认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磨炼意志品质,在学思践悟中书写青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需求实践调研团”通过对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相关企业的实地调研和座谈采访,了解我国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体会电子工程师所应该具备的视野和专业技能,明晰当前一台电子产品从设计、生产、组装、测试各个关键环节所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动手能力,总结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卓越工程师发展的方向;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学习“津八条”,前往融创集团、金地物业、中国人寿等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了解公司运营模式,通过开展座谈会,感受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





图片来源: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


播种青春梦想,积极开展关爱帮扶。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回馈社会,在实践中为社区孩子们和老人们爱心护航、让关爱帮扶有支撑、更温暖、显成效。机械工程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依托实践育人共同体,走进精武镇国兴佳园社区进行教育关爱帮扶,对青少年们进行无人机方面知识的科普,增强当代青少年“科技兴国”的意识,提高社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开展“温暖信箱”——给家长写一封信的感恩教育活动,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敬老爱老、亲情陪伴”为主题的教育关爱服务团,前往天津市鹤童老人护理院开展志愿服务,为护理院清扫卫生,陪伴老人,倾听老人的心声,为老人们增添温暖,同时提高了青年自身的价值。



图片来源: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


奉献青春智慧,热心助力脱贫攻坚。广大青年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利器,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运用相结合,精准对接当地群众实际和需求,切实以自身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传递青春的温暖。人文学院“云雾乡——基于九华云耳的扶贫建设”实践团深入皖南山区,在“城乡之间,步履不停”,就安徽省东至县食用菌特色农产品种植及乡村农产品产销一体的发展做出为期十天的调研活动,团队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和石台县进行当地特产麦鱼和富硒茶的调研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合作社农户,利用所学所知,让那些珍贵的农副土特产品搭上电商兴农的快车,“飞”出山沟沟,创业扶贫,为山区带去“硒”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贵州省遵义市白果村进行爱国扶贫实践活动,调研当地乡村农户实际情况,协助驻村干部采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为扶贫工作收集材料和数据,实地了解“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通过有关农业+互联网的相关宣讲为广大农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队员们在“接地气”的实践中克服了“娇”、“骄”二气,对农村问题看得更真,对基层情况也更为熟悉。




图片来源: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


传播青春声音,扎实开展理论宣讲。广大青年学生坚持学用结合、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基层过程中学思践悟,传播正能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理论宣讲团走进汇文中学、天津市泉集里社区和张家窝镇进行理论宣讲,与居民和学生深入交流。在理论宣讲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当地村民,了解民情,用故事丰富理论,用可触可感的事实讲述历史性成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新时代内涵,在生动、详实的事例中,让理论深入民心,并且设立问卷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宣讲的质量和满意度,使新思想的传播更有力度、效度和广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萤火虫志愿服务团深入社区,开展“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宣讲,让更多的居民增强了利用科技改变生活的意识,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建设美丽社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美丽中国”实践团队奔赴贵州、浙江等地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先行”系列宣讲,利用专业优势,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新的生态环保政策,解读垃圾分类的意义,讲解污染的治理技术,倡导“绿色文明”;法学院组建“依法治国宣讲团”赴张家窝镇进行为期三天的法治系列宣传活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切实将法律思想、法律知识进行了传播,强化了居民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在实践中起到了服务社会的效果。

作为育人平台的社会实践给我校学子带来了难忘的体验。据悉,我校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组建了国家、省、校、院四级重点团队共计60余支,精心策划组织了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分别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引领广大学生走向广袤河山,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摸真情况、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同基层群众的亲密接触中受教育、长才干,真正实现了青年自身有成长、人民群众有受益、实践育人有成效。(审稿:学工部 范甜 编辑:宣传部 杨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