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院士论坛举办 市委常委陈浙闽出席

时间:2018-09-11浏览:359文章来源:武冰洁

2018年9月7日下午,天津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院士论坛在工大宾馆三层多功能厅举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出席论坛。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王玉明院士、刘吉臻院士、俞建勇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军院士围绕“双一流”建设开展交流研讨。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夏长亮教授主持。

图片来源:宣传部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杨清海,市科委总工程师王凤云,市科协副主席张丽珠,天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连洁,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庆新,纪委书记裴军,副校长程博闻等参加了论坛。

图片来源:宣传部

论坛开始前,陈浙闽部长亲切会见了出席论坛的院士和校领导。他对各位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天津工业大学建校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对近两年天津工业大学进入“双一流”、夏长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评估获得A+等一系列标志性成就表示赞赏。他要求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在新的办学平台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续奋发图强,追求卓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图片来源:宣传部

连洁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浙闽部长、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院士,天津市科委、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协的领导及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连洁书记介绍了学校6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连洁书记指出,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既是对学校纺织学科多年发展的认同,更是对学校的一种鞭策。天津工业大学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能与来自著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各位知名院士共同探讨“双一流”建设问题,为学校发展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科学决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新动力。

图片来源:宣传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夏长亮教授主持论坛时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这次能邀请到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和专家来到这里,就“双一流”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天津工业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提升的机会。学校将认真听取、吸纳大家的意见建议,全面推进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并以此带动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图片来源:宣传部

俞建勇院士认为要建设好“双一流”,首先要思考要建成一个怎样的一流学科?他认为世界一流学科应该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一是它的引领支撑作用,要引领国际相关学科发展,进而支撑我们国家的战略需求;二是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要培养高质量一流人才;三是基于雄厚的学科体系推动重大的知识产品,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四是争取成为国际一流学科,要成为一个国际教育、科技交汇的充分交流的学术平台。其次,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理特点,要抓住学科特点,强化基础与应用的关系。第三,学科的发展是不断地跟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过交叉增强自己学科的内涵,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图片来源:宣传部

王玉明院士从科教工作者应有的包容性人文情怀和教育的宗旨方面展开讲述。他认为,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有艺术的熏陶,科技的学习也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对待中外文化,要做到全面而不片面、真诚而不虚伪。其次,他强调,知识分子应有包容性的胸怀,切实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待学术争论应公平公正,进行良性竞争,对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要做到体谅与宽容,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学术环境。他提到教育的宗旨是有意识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要遏制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在德育方面更要强调厚德载物,诚信友善,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贡献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图片来源:宣传部

刘吉臻院士认为,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对天津工业大学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一个学校必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一流学科,并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地发展优势学科。其次,一流学科要做到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建立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瞄准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第三,要努力发展成为重大研究成果产出基地。第四,要成为造就高质量领军人才的摇篮,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第五,要以先进的办学思想、制度和理念为创新的源泉。

图片来源:宣传部

陈军院士认为,高校发展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教育应该努力实现“教人不惑,教人不忧,教人不惧”。做好科学研究要紧盯国际学术前沿,每一个学科都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发展变革,因此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科技研发,并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将学生、教师、管理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从管理出发,促进师生的研究、学习与发展,真正建好一流学科。

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师生代表、部分校友近200人到场聆听。部分师生还分别就相关问题向院士进行了提问,院士们一一耐心解答。整个论坛氛围严肃又活泼。(审稿:王军杰